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职称评审:论文与临床能力的失衡
时间:2025-06-16 17:24:19
在医疗行业的职称评审体系中,论文发表数量长期被视为衡量医生专业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例如,晋升主治医师通常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至少2篇论文,部分医院甚至要求参与教材编写或学术会议交流;而副主任医师的评审中,著作、译著或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更是硬性门槛。这种量化标准看似客观,却引发了关于“论文能否真实反映临床能力”的广泛争议。
临床与科研的割裂:手术刀与笔杆子的博弈
一名主治医师的考核本应涵盖诊断准确率、手术操作质量、医疗流程管理等多维能力,但现实中,医生可能因疲于应付论文指标,反而压缩了临床实践时间。例如,消化内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需完成5000例内镜诊疗,其中至少500例为手术操作,这种高强度临床工作与论文写作的双重压力,易导致“会做手术的医生不如会写论文的医生晋升快”的畸形现象。更讽刺的是,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因操作耗时,其工作量仅按时间计算而非疗效,进一步暴露评审标准对实践价值的忽视。
患者评价的缺失:谁为医疗服务的温度买单?
现行评审体系几乎未将患者满意度纳入核心指标。一位主治医师的自我评价中提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职业追求,但这类软性能力既无法转化为论文数据,也难以通过标准化考试量化。反观案例分析题的设计,虽能考查病情判断与循证医学应用,却无法评估医患沟通、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等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隐性技能。
手术量≠手术质量:数据泡沫下的能力失真
以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例,“主刀800例手术”的硬性要求可能催生重数量轻质量的操作。某三甲医院的评分表中,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项仅占10分,远低于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权重。这导致医生更倾向选择技术成熟、风险低的常规手术以冲量,而非挑战疑难病例推动技术突破。正如肾盂癌诊断案例所示,临床阅片能力直接关乎患者生存率,但这类实战技能在评审中往往被简化为“发表过影像学相关论文”的条目。
破局之道:构建动态能力评估模型
部分省份已开始试点改革,如湖南省将护理实操、多学科协作纳入副主任医师评审。理想模型应包含三层次:
临床能力轴:以手术录像盲审、疑难病例回溯分析替代单纯病例数统计,参考CT诊断中的宽基底肿块判定标准,建立专家团对技术难度的分级评分;
患者维度轴:引入第三方匿名随访机制,收集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处理效果等长期追踪数据;
科研转化轴:认可专利、诊疗方案优化等应用型成果,如广西医科大学与瑞典团队的头颈肿瘤研究,其临床价值可能远超低水平重复论文。
医疗职称评审的本质应是“以能力刻度替代数字堆砌”。当一篇探讨肾盂癌诊断的案例报告比三篇无关痛痒的综述更能体现临床思维时,评审标准是时候摘下论文数量的“近视镜”,换上综合能力的“广角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