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高龄患者差异化医疗评审体系构建

时间:2025-06-19 16:24:58

在老年病评审体系构建中,高龄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始终是医学与伦理交织的焦点。80岁患者的个体化诊疗需求与标准化医疗流程之间的矛盾,如同天平两端的砝码,需要精准把握平衡点。

高龄患者临床评估的复杂性

某三甲医院收治的80岁男性病例具有典型性:基础疾病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及陈旧性脑梗,此次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按照《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实施细则》第七章规定,急危重症救治需遵循"黄金抢救时间窗"原则,但当患者合并认知障碍且家属意见分歧时,标准化的抢救流程往往遭遇现实困境。评审指标中关于"平均住院日控制""药占比考核"等硬性要求,在面对需长期呼吸支持的老年患者时,可能演变为临床决策的隐性束缚。

差异化评审的伦理支撑框架

生命质量论为弹性评审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患者ECOG评分≥3分且预估生存期不足6个月时,医疗资源的投入方向应从"治愈导向"向"舒适医疗"转化。这要求评审标准增设"姑息治疗质量评价"专项指标,包括疼痛控制达标率、心理支持介入率等维度。例如对于晚期痴呆患者,吞咽功能评估应替代常规的营养指标考核,更符合人性化医疗的本质需求。

医疗资源配置的梯度模型

根据医疗资源分配的需要与效益原则,建议建立三级决策模型:一级资源(急诊抢救类)遵循绝对优先,二级资源(功能维持类)实施动态分配,三级资源(功能改善类)进行效益评估。具体到80岁髋部骨折患者,评审标准可引入"术后30天自主活动能力恢复指数",替代传统的"手术及时性"单一指标。这种调整既保障基础医疗权益,又避免过度医疗带来的资源浪费。

患者意愿的标准化嵌入机制

在现行评审体系中补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执行率考核指标具有迫切性。某省级老年病医院的试点数据显示,完成标准化意愿登记的患者,其临终阶段有创操作减少43%,家属决策冲突下降67%。建议将"医疗意愿电子档案完整性"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核心条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机构数据互通,确保患者自主权的连续性。

弹性评审标准的实施路径

差异化评审体系应构建动态调节模块:基础模块包含22项刚性指标(如院内感染率),弹性模块设置15项浮动指标(如多病共存患者的综合评估周期)。针对超高龄患者群体,可引入"生物年龄校正系数",将认知功能、营养状态等要素量化为评估参数。在质量控制方面,建议采用"三维评价法":医疗安全维度占40%,生存质量维度占35%,卫生经济学维度占25%,形成更全面的评价矩阵。

这种新型评审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在医学规范与人文关怀之间架设可操作的桥梁。当面对某位80岁晚期肿瘤患者时,评审专家不再纠结于是否严格执行抗癌治疗指南,而是重点考察疼痛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家庭支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医疗决策的伦理审查记录。这种转变既坚守医疗质量底线,又为个体化医疗开辟合理空间,最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