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科举与职称评审的历史镜鉴

时间:2025-06-20 16:19:50

选拔目的:皇权工具与专业认证的双重面相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的核心动机并非单纯选拔人才,而是隋文帝为瓦解世家大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这一制度通过考试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本质上是以知识标准取代门阀血缘,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秩序。当代职称评审制度虽脱胎于专业能力认定需求,但其背后亦隐含行政化管理逻辑:通过标准化评价体系,既实现行业人才筛选,又强化组织机构对个体的控制权。二者在“权力集中”层面存在历史基因的相似性,但科举服务于封建皇权,职称评审则更多体现现代科层制的效率追求。

评价标准:从经义禁锢到量化指标的异化

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为特征,唐代设明经、进士等常科,宋代后逐渐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最终演变为八股取士的僵化模式。其标准看似客观,实则将知识局限于经学诠释,形成“以文衡才”的单向度评价。反观当代职称评审,虽以学术成果、工作业绩为量化指标,却衍生出“唯论文数量”“专利积分制”等新式枷锁。某高校教师为凑够核心期刊发文量,将完整研究拆分为三篇灌水论文的故事,恰似古代举子为应试将《论语》拆解成八股范文的现代翻版。这种标准异化揭示了两套制度共通的局限性:当评价体系脱离实际能力考察,工具理性便会压倒实质价值。

社会影响:流动通道与阶层固化的悖论

科举曾打破魏晋门阀政治,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但其后期录取率低至0.01%的极端竞争,反而加剧了底层知识分子陷入应试泥潭的困局。当下职称评审制度同样呈现双刃剑效应:青年教师为评教授职称熬夜申报课题的生存状态,与明清秀才皓首穷经考举人的历史图景形成跨时空呼应。更值得警惕的是,职称与科研资源、户籍福利的强关联性,正在制造新的“学术贵族”阶层——如同宋代科举中“榜下捉婿”的现代变形,催生出依托职称等级的新型社会分层。

制度改良:历史经验对现代改革的镜鉴

元明时期科举增设殿试环节,表面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恩荣仪式,实则为防止考官结党设计的制衡策略,这种顶层设计思维对改革职称评审中的“圈子文化”具有启示意义。清代科举因脱离实务遭诟病而增设策论考核,恰似近年工程、教育等领域推行“代表性成果替代论文”的改革尝试。历史证明,任何人才选拔制度若不能动态响应时代需求,终将沦为既得利益者的维护工具。当前部分地区试行的“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正是借鉴了唐代科举初期“地方贡举与中央考核结合”的灵活机制。

突围路径:重构人才评价的元逻辑

打破历史循环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评价制度的元逻辑。科举制度存续1300年的根本,在于其建立了知识标准与权力分配的合法化通道,而当代职称评审的深层矛盾,源于将专业能力评价与资源分配过度捆绑的体制惯性。或许可借鉴汉代察举制中的“特科”智慧,在常规职称体系外设立破格通道,让重大技术突破、社会服务贡献等非量化指标获得制度性认可。毕竟,当张衡的地动仪发明放在今日,或许会因为“未达到发明专利数量”而被拒于教授职称门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荒诞对照,正是制度反思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