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芜湖医生晋升新政:代表作与基层服务双核驱动

时间:2025-06-23 09:11:42

在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浪潮中,安徽省芜湖市2025年推出的医生晋升新政以“代表作+基层服务”双核驱动模式引发行业震动。这一政策通过五大结构性调整,重构了从主治医师到主任医师的晋升通道,既强调专业性又突出实践性,成为全国医改政策的观察样本。

一、代表作制度:打破论文崇拜,回归临床价值

传统晋升机制中“唯论文、唯数量”的倾向被彻底扭转。新规明确要求申报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需提交3-5份“临床诊疗方案创新案例”或“疑难病例处置报告”作为代表作。例如肝胆外科医生可提交复杂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方案,儿科医师则可提供罕见病早期识别及干预案例。这些代表作须经省级专家库盲审,重点考察技术难度、创新性和实际疗效。

对于主治医师群体,政策采取渐进式过渡——允许以“参与重大手术记录”或“基层首诊典型案例”替代部分论文指标。这种设计既缓解青年医生的科研压力,又引导其聚焦临床能力提升,有医生形象比喻:“过去拼的是打印机(论文数量),现在拼的是手术刀(技术含金量)”。

二、基层服务要求:从“镀金通道”到“能力熔炉”

政策将基层服务经历作为晋升副主任医师的必备条件,明确要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前须累计完成12个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与既往政策不同,新规设置“双考核机制”:不仅计算服务时长,更要求提交“基层服务效能报告”,包含带教基层医生数量、优化诊疗流程成果等量化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形式呈现多元化:

主任医师晋升需主导县域医共体建设

副主任医师晋升须完成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主治医师晋升要求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这种分层设计让基层服务从“打卡式任务”转变为“能力提升阶梯”。数据显示,试点医院医师在基层服务期间,急危重症转诊准确率提升27%,印证了政策的实践价值。

三、评审流程简化:建立信用档案,开通高速通道

针对不同层次人才设置差异化评审路径。执业满12年且无医疗事故记录的主治医师,可通过简易程序晋升副主任医师,仅需提交述职报告和同行评议表,评审周期压缩60%。而在传染病防治、急诊等紧缺专业领域,实行“贡献度积分制”——例如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可抵扣20%学术指标。

特别设立的“绿色通道”凸显政策温度:

获省级以上技术竞赛奖项者直接进入终审环节

在基层连续服务满5年的全科医生放宽科研要求

职业病诊断医师完成300份报告即可申请特殊流程

这些创新机制被业内称为“能者快上”的晋升高速公路。

四、继续教育学分:构建终身学习生态系统

新政将学分管理从“数量考核”升级为“质量管控”,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医师每年须获取25学分,其中I类学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占比不得低于40%,且传染病防治、医患沟通等必修模块实行“学分否决制”。

学分获取途径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特征:

参与远程会诊可折算为II类学分

发表临床经验总结文章最高可获5学分

带教住院医师每年自动累计3学分

这种设计如同为医生打造“知识充电站”,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反馈:“现在参加学术会议不再是凑学分,而是要挑选真正能解决临床难题的课程”。

五、科研能力考核:推行三维评价体系

改革后的科研评价聚焦三大维度:

1.创新转化度:重点考察新技术临床应用病例数

2.学术影响力:引入论文被临床指南引用次数等指标

3.科研带动力:评估作为课题负责人培养青年人才数量

例如申报主任医师者,需提供其科研成果在2家以上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证明。这种“接地气”的考核标准,促使科研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

在这场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中,芜湖市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多重政策效应:既破解了“临床高手困在论文里”的晋升悖论,又建立起“服务基层反哺能力成长”的良性循环。随着政策落地,预计将涌现更多“既能做高难度手术,又能带基层团队”的复合型医疗人才,为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关键人力支撑。正如政策设计者所言:“医生的晋升通道,应该丈量其挽救生命的宽度,而不仅是发表文章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