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改革:从论文到临床

时间:2025-06-24 15:35:36

近年来,基层医生职称评审中的"科研焦虑"成为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名县医院医生曾自嘲:"白天看50个病人,晚上还得熬夜写论文,治病的手被迫拿起了笔杆子。"这种困境背后,是长期沿用的评审体系对临床实践价值的系统性忽视。如今,随着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出基层卫生人才评价改革新政,这种失衡状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评审标准的转向:从论文到病床

传统评审体系中,外语考试和科研论文构成难以跨越的门槛。某偏远地区卫生院统计显示,近五年因论文不达标未能晋升主治医师的占比达63%。新政策果断取消外语硬性要求,允许用临床案例替代科研论文,相当于给基层医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这种调整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将考核重心调整到真正反映基层医疗能力的维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成为新的"度量衡"。

案例价值被看见:基层经验成为硬通货

广东省的创新实践具有示范意义。该省建立的"名医分享"平台,通过专家评审将优质临床案例收录进数据库,这些真实世界的诊疗记录不仅帮助同行学习,更直接转化为医生的职业发展资本。国家层面建设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则像云端档案室般收纳全国基层医生的实践智慧,这个国家级平台赋予临床案例与SCI论文同等效力,让"治好100个肺炎患者"与"发表1篇论文"在评审天平上获得平衡。

能力本位的回归:诊疗水平决定职业高度

新政带来的深层变革在于价值体系重构。某地实施的"三三制"考核法颇具代表性:30%考核门诊量及患者满意度,30%评估危急重症转诊准确率,30%考察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剩余10%才涉及学术成果。这种设计倒逼医生回归临床本源,就像老药工用"望闻问切"替代精密仪器,重点考察真正影响基层医疗质量的核心能力。

制度保障的延伸:配套措施构建生态圈

支撑评审改革的是一整套制度创新。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出台,相当于铺设"数字轨道",使病例收集、质量追溯、效果评估实现全程电子化。某些地区试行的"导师制"培养模式,让三甲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结对,既提升诊疗水平又规范病例书写,相当于为评审改革安装"质量保险"。

这场改革如同中医调理,既治"标"——破除不合理的评审壁垒,更治"本"——重建符合基层特点的人才评价生态。当医生们不必在诊室和实验室之间疲于奔命,当治病救人的本领真正成为职业晋升的通行证,基层医疗的活力将持续释放。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将医疗服务的价值评判权交还给患者,交还给那些在诊室里真实发生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