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低血压急救药物应用指南

时间:2025-07-22 16:36:42

低血压晕厥是临床急症之一,尤其当收缩压低于90mmHg并伴随意识丧失时,需立即采取药物干预。在急救场景中,多巴胺、肾上腺素和麻黄碱是常用的升压药物,但它们的应用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二次伤害。

多巴胺:剂量决定命运的“血管指挥家”

多巴胺被称为“血管功能调节剂”,其作用如同交响乐指挥,不同剂量会激活不同受体,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小剂量(每分钟1-5微克/千克体重)时,它优先扩张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适合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低血压患者。但需注意,此时需同步补充血容量,否则可能因血管扩张加重低灌注。中等剂量(每分钟5-10微克/千克体重)通过激动β₁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相当于给心脏“加油门”,适用于心输出量不足的休克患者。而大剂量(>10微克/千克体重)会强烈收缩外周血管,虽能快速升压,但可能牺牲肾脏血流,需通过尿量监测(每小时≥25mL)评估器官灌注是否达标。

静脉给药时需严格规范:仅能稀释后持续泵入,避免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或氟烷类麻醉剂联用,否则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护理中需每3-5分钟监测血压,同时观察穿刺部位——药液外渗可能引发组织坏死,需用α受体阻断剂(如酚妥拉明)局部对抗。

肾上腺素:双刃剑般的“急救王牌”

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其作用如同“全油门引擎”,通过同时激动α和β受体,迅速收缩血管并增强心率。但它的适用人群需严格筛选:仅用于明确诊断的过敏性休克或严重支气管痉挛患者,非适应症使用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临床常用肌注剂量为0.3-0.5mg(1:1000浓度),静脉给药需稀释10倍并控制输注速度,否则可能引发血压骤升至危险水平。

用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至少4小时,重点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素反跳”——即血压先飙升后暴跌的现象。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会诱发严重高血压,而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可能延长其半衰期,这些“药物暗礁”需提前规避。

麻黄碱:渐被淘汰的“老将”

作为传统升压药,麻黄碱通过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发挥作用,效果类似“缓释型肾上腺素”。但其缺陷明显:反复使用会导致受体脱敏,如同“狼来了”效应,后续药效递减。现代指南已将其降级为椎管内麻醉导致的低血压的二线选择,且禁用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抗抑郁药)联用,否则可能引发高血压危象。

药物联用的黄金法则

当多巴胺与肾上腺素需序贯使用时,应先停用多巴胺再启动肾上腺素,避免α受体过度激活引发血管痉挛。而麻黄碱因作用机制重叠,禁止与上述两类药物同时使用。所有升压药物均需以血压为“导航仪”——初始目标收缩压维持在90-100mmHg即可,过度追求正常值可能加重心脏负荷。

长期管理的隐藏关卡

急性期控制后,需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潜在病因。对特发性低血压患者,可建议增加钠盐摄入(每日6-10g)配合弹力袜使用,这种“物理+化学”的组合拳比单纯依赖药物更安全。药物调整期间,教会患者识别“警报症状”:如晨起视力模糊、餐后嗜睡,可能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需重新评估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