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基层医生的论文与临床困境

时间:2025-07-22 17:43:10

在基层医疗体系的毛细血管中,扎根县域十年的主治医师们正经历着职业发展道路上最剧烈的身份撕裂。他们左手握着听诊器与血压计,每日直面络绎不绝的诊室人流;右手却被迫握着论文指南与统计软件,在深夜的台灯下计算P值。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职业生存状态,暴露出医疗评价体系中亟待弥合的断层。

学术GDP与临床KPI的双重枷锁

县域医院走廊里张贴着"每天多看一个病人就是积德"的标语,而人事科的晋升文件里却白纸黑字写着"核心期刊论文两篇起评"。38岁的张医生刚完成第7次下乡义诊,电脑里还躺着被《中华内科杂志》第三次退稿的meta分析。这种割裂感在基层尤为显著——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数据显示,县域医共体已覆盖2171个县级单位,但仍有23.2%的卫生信息平台尚未建成,这意味着医生们既要应对纸质病历时代的行政流程,又要追赶数字化时代的科研要求。

十年临床熬成半罐水专家

在手术室能独立完成胆囊切除术的主治医师,面对统计学里的logistic回归模型却像个无助的医学生。这种现象折射出人才培养体系的错位:医学院校的规培大纲明确要求"掌握临床科研设计",但基层医院既缺乏实验室设备,也没有统计学辅导资源。就像让木匠用螺丝刀雕花,多数医生只能通过购买论文代写服务来跨越这道天堑,某三甲医院教授私下透露,其通讯作者名单里30%署名来自基层医生。

评价标尺丈量出的畸形生态

当医疗骨干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并重",现有职称评审体系却将60%权重赋予科研成果。这种矛盾在县域医共体内部催生出黑色幽默:某县医院心内科主任门诊量蝉联全市榜首,却因缺少SCI论文在副高评审中败给刚规培结束的博士生。更荒诞的是,某些地区将医院等级评审与医生论文数量直接挂钩,迫使院长们把临床骨干赶进实验室,形成"能看病的评不上,评得上的不看病"的怪圈。

改革春风吹拂的玻璃天花板

2025年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已达99.6%,这个数据背后是基层医生实实在在的诊疗量。某医改试点县尝试将"家庭医生签约满意度"“急危重症转诊成功率"纳入职称评审指标,立即涌现出多个不写论文的"五星全科医生”。这种转向印证了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演进的必然性——当县域医院开始配置64排CT和复合手术室,评价体系却还在用听诊器时代的标尺丈量现代医生价值,显然已不合时宜。

解开这个困局需要多维手术刀:建立省级临床能力认证中心,将阑尾炎切除术做得比论文更漂亮的外科医生同样值得晋升;发展县域医疗科研联盟,让村医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能汇入三甲医院的数据库;最重要的是重构价值坐标系,让治病救人的职业荣光不再需要论文包装。正如某位深耕基层十年的医生在朋友圈写道:"当第1000个患者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时,这份真实胜过任何影响因子。"这或许预示着,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曙光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