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大暑养生:作息饮食环境三攻略
时间:2025-07-23 16:02:04
入伏之后,大暑节气接踵而至,天地间仿佛被热气浸透的蒸笼,阳光炽烈如金箔般灼烤大地,空气黏腻得能拧出水珠。这种极端的湿热环境对人体形成双重考验:一方面高温加速水分流失,另一方面湿气阻滞气血运行。如何在这样的节气中守护健康?需从作息、饮食、环境适应三方面构建科学屏障。
昼夜节律:身体自带的“空调系统”
早睡早起是应对暑热最古老的智慧。研究表明,规律作息能提升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清晨5-6点起床可充分利用气温较低的时段活动,避免正午热浪侵袭。建议以“日出而作”为原则,将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完成,午后适当减少体力消耗。值得关注的是,午间30分钟小睡不仅能降低37%冠心病风险,还能让心血管系统如同得到一次深度维护——此时心率放缓、血压下降的特性,恰好抵消了高温带来的心脏负荷。
避免熬夜在此节气尤为重要。夜间23点至凌晨3点被称为“黄金修复期”,肝脏在此期间高效排毒,深度睡眠时人体核心温度会自然下降0.5℃,这种生理性降温对抵抗日间高温具有累积效应。若因工作必须熬夜,可在次日午间补充90分钟以内的浅睡眠,但切忌形成昼夜颠倒的恶性循环。
餐桌上的清凉战场:以水制热
大暑饮食讲究“清补结合”,清淡食物如同给肠胃敷上降温贴。黄瓜以96%含水量成为天然保湿剂,每100克仅16千卡的热量特性,使其既能解渴又不易加重代谢负担。西瓜与黄瓜搭配食用可形成“内外补水”效果:西瓜的瓜氨酸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散热,黄瓜的膳食纤维则帮助锁住肠道水分。
烹饪方式上,推荐小白菜海米炖豆腐这类“三层补水结构”:海米提供矿物质平衡电解质,豆腐补充植物蛋白维持体力,小白菜中的维生素K增强血管弹性。西红柿炒鸡蛋则暗含营养玄机——番茄红素经油脂加热后生物利用率提升3倍,与鸡蛋中的胆碱共同构成神经系统的“防暑装甲”。需特别注意避免麻辣火锅等重味食物,辛辣刺激会引发代偿性出汗,反而加剧体液流失。
湿热环境的生存法则
当气温超过35℃且湿度达60%时,人体散热机制开始失效。此时外出应穿戴浅色棉麻衣物,其纤维间的空气层能形成0.5-1℃的微气候缓冲带。室内降温讲究“梯度调节”,空调设定温度与室外温差不宜超过7℃,否则血管的剧烈收缩扩张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在饮水策略上,可自制“三阶补水饮”:晨起饮用300ml淡盐水补充夜间流失的钠离子,午后改喝含钾、镁的电解质水,傍晚则以菊花薄荷茶收尾,其中的挥发油成分能通过嗅觉通路刺激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若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用25℃左右温水擦拭大动脉流经处(颈侧、腋窝、腹股沟),这种“温和降温法”比冰敷更符合人体生理响应机制。
天地间的热浪翻涌时,健康如同一叶需要精心掌舵的扁舟。从调整睡眠节律激活内在修复力,到通过饮食构建水分屏障,再到建立环境适应的缓冲带,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人体与自然博弈的智慧。正如古语所言“暑气养阳”,恰当利用这段时间强化体质,反而能为秋冬健康积蓄能量。当夕阳将云霞染成琥珀色时,那些顺应天时而为的生活选择,终将在身体里沉淀为抵御岁月风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