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评审背后的经济学密码

时间:2025-08-04 17:51:01

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进程中,评审制度作为核心管理工具,其设计逻辑与实施效果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从时间成本、绩效转化到投入产出比,医护评审体系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用经济分析的透镜重新审视。

时间成本的沉没与增值

每月投入的100小时评审时间,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决策。根据块定价模型,这类管理活动可视为"固定成本块"——无论评估结果如何,时间投入已不可回收。但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谬误"警示我们:决策应基于边际效益而非既往投入。例如,某医院将纸质问卷改为电子化收集,使数据整理时间从20小时压缩至5小时,释放的15小时可转化为医护人员直接服务患者的增值时间。这种帕累托改进证明,通过技术杠杆优化时间配置,能让沉没成本转化为边际收益。

绩效转化的信号传递机制

定期评估产生的患者满意度数据,实则是医疗服务市场的"信号发射器"。当调查显示等候时间每减少10分钟,满意度提升8%时,该数据便成为资源配置的指南针。从信息经济学视角,这种量化反馈打破了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医院能精准识别沟通技巧培训(投入)与满意度提升(产出)之间的弹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若评估仅停留在数据收集而缺乏闭环反馈,就会陷入"道德风险"陷阱:医护人员可能为优化指标而忽视难以量化的服务质量维度。

投入产出比的制度设计博弈

临床路径标准化带来的医疗差错减少,展示了评审制度最理想的正外部性。但现行体系常忽视"激励相容"原则:当评审指标与医护人员绩效奖金强绑定,可能导致"指标漂移"——过度优化可测量指标(如手术台数)而弱化质性评估(如患者心理疏导)。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在此颇具解释力:将定性访谈结果按30%权重纳入考核后,某专科医院的医疗纠纷率同比下降22%,证明混合评估模式能更全面捕捉服务质量。

边际递减效应下的制度迭代

当某三甲医院将评审频率从季度增至月度时,初期医疗流程缺陷发现率提升40%,但第六个月后边际效益开始衰减。这印证了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评审密度存在最优阈值。更经济的做法是采用"触发式评估"——当关键指标波动超过标准差时启动深度评审,类似金融市场中的熔断机制。这种动态调整既能控制管理成本,又可保持质量监控灵敏度。

在医疗资源永远稀缺的前提下,评审制度的终极经济学意义在于实现"希克斯效率":用有限投入获取最大质量改进。未来优化可借鉴"精益管理"思想,将评审焦点从合规性检查转向价值流分析,例如通过时间动作研究消除医护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当每个100小时的时间块都能催化出更优的绩效转化曲线,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便真正进入了良性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