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改新指南:基层医疗迎人才活水

时间:2025-08-05 17:36:07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医务人员编制调整的内容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份被业内称为"医改新指南"的文件明确提出,未来编制资源将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犹如给长期"贫血"的社区医院输入新鲜血液。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我国医改进入精细化调整阶段。

编制流动:从"虹吸效应"到"精准滴灌"

长期以来,三甲医院如同巨型磁铁,吸纳了约70%的优质医疗资源。此次改革提出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相当于在医疗体系内部安装资源调节阀。具体而言,县级医院将获得更多编制名额,乡镇卫生院空编率有望从当前的15%降至5%以下。就像调节水库闸门,让医疗人才这支"活水"能够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土壤。

基层医疗的"强基工程"

政策特别强调"县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要求每个县域至少建成1个胸痛中心和卒中防治站。这种布局如同在基层医疗网络的关键节点安装"急救按钮",预计可使基层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40%。配套措施包括:为全科医生设立专项编制池,类似为"健康守门人"配备专属编制身份证;对偏远地区实行"编制到岗不到人"的灵活政策,解决"招不来、留不住"的老大难。

人才建设的"三维升级"

在医疗队伍建设方面,文件勾勒出立体化培养体系。首先是数量维度,要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相当于为每个社区配备2-3个"健康管家";质量维度推行"5+3"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加3年规培,锻造出"既能看感冒又能管慢病"的复合型人才;结构维度则重点填补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缺口,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这些学科的编制配备率提高50%。

资源配置的"智能算法"

改革方案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编制使用效率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就像医疗资源的"智能导航",能实时显示哪些地区编制闲置、哪些科室超负荷运转。某试点地区数据显示,通过该系统调剂编制资源后,门诊等待时间平均缩短28分钟,相当于每天多服务300名患者。文件还鼓励实行"岗编分离"改革,允许医生在医共体内自由流动,打破编制对人才的束缚。

政策落地的"缓冲设计"

考虑到改革敏感性,文件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这段时间将如同"政策消化期",用于消化现有在编人员、建立新的考核体系。特别设立"编制周转池",就像人才资源的临时蓄水池,可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配套推出的"县管乡用"制度,让县级医生到乡镇工作期间,既能保留原待遇,又可获得基层工作补贴,这种"双保险"设计显著提高人才下沉意愿。

这场编制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对医疗体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编制这个指挥棒,引导医疗资源向更需要的地方流动,就像为失衡的天平增加精准砝码。当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拥有足够且优质的医疗人才时,"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愿景才有望实现。观察人士指出,这轮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要看配套激励措施是否到位,以及绩效考核体系能否真正反映基层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