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高温下药物失效?这份避暑指南请收好
时间:2025-08-07 10:06:16
盛夏时节,高温不仅让人体感到不适,连药物也可能悄悄"中暑"。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许多药物的分子结构会像冰淇淋般逐渐瓦解——蛋白质变性、化学成分分解、挥发油逃逸,最终导致药效打折甚至产生毒性。这场看不见的"热损伤"正在威胁着胰岛素、疫苗等精密生物制剂的稳定性,而它们的失效往往无声无息。
高温下的药物分子大逃亡
药物活性成分对温度极其敏感,如同精密仪器容不得半分偏差。西药中的胃蛋白酶合剂等酶类制剂遇热会像被煮熟的鸡蛋一样永久失活,失去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中药里的藿香、薄荷等芳香药材,其核心成分挥发油在高温下会像酒精挥发般迅速逃逸,使解表发汗的功效荡然无存。更危险的是附子、乌头等需久煎的毒性药材,若因储存不当导致成分变化,可能从"良药"蜕变为"毒药"。
2-8℃:生命制剂的黄金温度带
生物制剂如同娇贵的芭蕾舞者,需要在恒温舞台上才能保持完美状态。未开封的胰岛素必须生活在2-8℃的冰箱冷藏室,这个温度区间能让其蛋白质结构保持稳定,就像给舞者提供恒温排练厅。但要注意远离冰箱内壁,否则结冰的低温会使胰岛素分子"冻伤"结晶,注射后可能引发血糖控制失效。正在使用的胰岛素笔则可暂住20℃左右的室温环境,好比让舞者适度放松,但超过30℃就会像中暑般动作变形。
疫苗的保存更为严苛,2-8℃的恒温环境能使其抗原性保持数年稳定,就像将军事演习的作战指令完整封存。这个温度区间经过长期验证:6个月至2年的观察显示,疫苗活性既不会像雪糕般融化流失,也不会像老照片般逐渐褪色。但若暴露在夏季车厢60℃的高温中,疫苗蛋白质会像被煎熟的鸡蛋发生不可逆变性。
药物急救指南:从家庭到旅途
家庭储存需要建立"药物避暑山庄":将生物制剂集中存放于冰箱冷藏室中层,用密封盒隔绝潮气,就像为贵重仪器配备恒温防潮箱。日常使用的胰岛素可放在空调房阴凉处,但要远离电脑、电视机等"隐形热源",这些设备散发的热量堪比微型暖炉。
旅行场景更要防范"热偷袭"。携带胰岛素时应使用专用冷藏盒,其保冷效果如同移动式小冰箱。乘坐飞机务必随身携带,行李舱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会让胰岛素像被速冻的蔬菜失去活性。自驾游要避免将药物留在车内,夏日密闭车厢的温度攀升速度堪比烤箱,15分钟就足以毁掉一剂价值千元的生物制剂。
失效警报:肉眼看不见的质变
药物"中暑"往往没有明显外观变化,但有些蛛丝马迹值得警惕:胰岛素出现絮状沉淀就像变质的牛奶,疫苗液体浑浊似毛玻璃,这些都在暗示蛋白质分子已发生不可逆聚集。更隐蔽的是微小的效价下降,比如疫苗保存温度短暂超标后虽看似正常,但免疫原性可能已像被稀释的咖啡般大打折扣。
这场与高温的较量需要科学认知作为武器。理解药物储存的底层逻辑,就像掌握精密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当我们将每支胰岛素、每剂疫苗都视为需要特殊照护的生命密码时,才能真正守住医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