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空调房里的健康陷阱:三招护好肩颈腰
时间:2025-08-08 14:29:37
夏日的空调房是避暑的港湾,却也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陷阱。当冷风持续侵袭身体,肌肉与关节会以疼痛发出抗议,尤其是肩、颈、腰这三个支撑人体活动的关键部位。这种因空调引发的慢性损伤,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累积,最终以酸胀、僵硬甚至活动受限的形式提醒人们:冷气虽舒适,使用需谨慎。
肌肉的无声罢工:缺血与痉挛的双重压迫
低温环境下,人体血管会反射性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这一保护机制却可能切断肌肉的“能量供应线”。当肩颈部位的毛细血管因寒冷收缩,局部血流速度下降,肌肉组织便陷入缺氧状态,乳酸等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清除,逐渐堆积形成酸痛感。同时,持续低温刺激会使肌肉纤维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失去弹性,最终导致痉挛性疼痛。临床观察显示,空调直吹部位常出现片状分布的钝痛,严重时甚至影响头部转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机械性刺激可能诱发连锁反应。长期肌肉紧张会改变骨骼力学平衡,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者可能出现放射性头痛,而腰椎代偿性前凸则可能引发下腰部牵拉痛。办公室工作者若保持低头姿势超过1小时,配合空调冷风刺激,疼痛发作风险将显著增加。
温度陷阱里的炎症风暴
对于存在潜在风湿问题的人群,空调房可能成为疼痛放大器。寒冷环境会促使关节滑液黏度增高,就像冷冻的润滑油无法保护机械轴承,使得关节面摩擦加剧。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吹空调后,常出现晨僵时间延长、关节肿胀等症状,这与低温促进炎症介质释放直接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环境温度每降低1℃,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上升0.5分。
普通人群也可能遭遇“假性风湿”困扰。当腰背部持续受凉,深层筋膜会产生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弯腰拾物时的闪电样锐痛。这种疼痛具有鲜明的时间规律——夜间加重,晨起活动后稍缓,与受凉程度呈正相关。
构建三维防护体系
温度调控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将空调设定在26-28℃区间,能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这个温度带如同给血管穿上恒温衣,既避免剧烈收缩又防止过度出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出风口应调整至向上45度角,利用冷空气下沉特性形成循环,避免直吹人体。睡眠时建议启用睡眠模式,风速自动调低的同时,温度会渐进式回升1-2℃。
动态保护机制同样关键。每30分钟进行一次“微型运动”,可有效打断肌肉僵化进程。推荐执行改良版颈椎操:用下巴在空中写“米”字,配合肩关节画圈运动,这个动作组合能同步激活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对于久坐族,可采用“三直角坐姿法”——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均保持90度弯曲,电脑屏幕中心与视线平齐,这种姿势能减少腰椎40%的负荷。
物理防护层也不容忽视。在空调房内穿戴真丝披肩或透气护腰,相当于给易损部位加装“生物恒温器”。传统中医推荐的生姜足浴也有科学依据:40℃热水漫过脚踝15分钟,能通过足底反射区提升核心体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疼痛管理中的代偿智慧
当不适症状已经出现,阶梯式干预策略尤为重要。轻度酸痛可尝试热敷疗法,将湿热毛巾置于疼痛部位,温度控制在42℃以下,每次15分钟。这个温度阈值既能扩张血管又不会造成烫伤,相当于用物理手段重启局部微循环。配合镁元素补充(如摄入杏仁、菠菜等),能帮助松弛过度兴奋的神经肌肉接头。
中重度疼痛需引入医学评估。持续3天以上的晨僵、伴随关节肿胀或发热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改变。临床常用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筛查风湿活动,而颈椎X线可评估骨质结构变化。值得强调的是,自行服用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
预防医学研究证实,每周进行3次游泳或普拉提训练的人群,空调相关疼痛发生率降低67%。这类运动能增强深层肌肉耐力,就像为脊柱搭建动态护甲。特别是蛙泳动作中的抬头换气,能有效逆转颈椎前倾姿势。从长远来看,建立“温度-运动-防护”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型,才能彻底化解空调带来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