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卫生职称评审:警惕旧作再用的职业陷阱

时间:2025-08-11 09:54:47

在卫生职称评审的道路上,每一次失利都像一次精准的临床诊断,暴露出职业发展中的关键病灶。近期多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因沿用旧作申报导致评审未通过的案例,恰似患者重复使用过期药物——不仅无法治愈病症,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耐药反应。

旧作再用的隐性成本:创新性缺失的连锁反应

职称评审中的学术成果如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必须随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某三甲医院主管护师张女士连续两年提交同一篇护理质量改进报告,评审专家反馈其数据模型与论证逻辑已明显滞后于现行行业标准。这种学术上的"刻板行为"(指重复使用缺乏更新的材料)直接触发了评审机制中的创新性一票否决条款。卫生系列职称改革方案明确要求,申报副高及以上职称者,近五年成果需体现持续创新能力。

评审失利的深层解剖:标准迭代的认知盲区

现行卫生职称评审体系已建立动态指标库,其更新频率堪比临床指南的修订周期。以2023年新增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评审维度为例,某疾控中心参评者沿用2020年疫情防控论文却未补充后期追踪数据,就像用原始毒株疫苗应对变异病毒,必然导致免疫失败。数据显示,地市级医院近年未通过评审的案例中,67%存在成果时效性不足问题,其中过半数涉及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未作数据更新。

破局之道:学术产出的代谢管理

建立学术成果的"半衰期"意识至关重要。建议采用"3+2+1"更新机制:3年内的核心成果保留框架,2年前的数据必须重新验证,1年内的行业政策必须融入论证。某省级医院评审专家组的内部评估显示,遵循该原则的申报材料通过率提升42%。就像合理配伍抗生素,既要保持核心治疗方向,又要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案例警示: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制度雷区

护理系列:某申报者重复使用5年前的多中心研究,未纳入DRG付费改革对护理流程的影响分析

临床医学: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中的手术案例未体现达芬奇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

公共卫生:流调报告仍采用Excel统计分析而未引入GIS空间建模技术

重建申报策略:从病历书写到循证决策

将职称准备视为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更为恰当。建议每季度进行"学术体检":

1.成果库动态扫描(检查材料时效性)

2.政策雷达监测(追踪评审标准变化)

3.盲区压力测试(邀请同行预评审)

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的预评审机制显示,经过3轮模拟评审的申报者,其材料创新性评分平均提升28.6分(满分100分制),这种差异相当于临床诊疗中经验用药与精准医疗的效果差距。

卫生职称评审的本质是专业能力的CT扫描,每个像素都必须呈现最新的职业发展状态。当旧作再用成为习惯,就像持续给患者开具过期处方,既违背职业伦理,更触犯学术红线。在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的今天,唯有建立学术代谢的良性循环,才能避免"二连败"的职业发展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