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论文致谢:被低估的学术温度计
时间:2025-08-15 17:09:49
在学术写作的精密仪器中,致谢部分常被误解为无足轻重的“装饰性零件”,实则它承载着论文体系中独特的学术温度计功能。当我们将目光从冰冷的实验数据转向文字背后的人文景观,会发现这份看似感性的表达中,隐藏着严谨的学术规范与深层的科研伦理。
一、学术仪式中的情感编码
不同于正文对客观真理的追逐,致谢本质上是研究者与学术共同体缔结的隐形契约。根据国际期刊投稿规范,对导师指导细节的描述需精确到具体贡献维度——例如“王教授在实验设计阶段提出的三点关键建议”直接规避了方法论缺陷。这种具象化的感谢不仅是对个体付出的尊重,更是学术传承脉络的可视化呈现。实验室同事的协作也不应止步于笼统的群体致意,而应细化到“样本采集阶段每日凌晨协同观测”这类具时间维度的贡献记录,让团队合作的颗粒度清晰可辨。
二、伦理天平上的权重分配
国内985高校近年统计显示,72%的学位论文争议涉及致谢对象遗漏或贡献比例失衡。科研资助方的致谢需遵循严格的格式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的标注误差可能导致后续经费审计风险,企业赞助的设备支持声明缺失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在感谢家庭支持时,需注意情感表达与学术文体的平衡,如将“父母二十年学费供给”转化为“持续性教育投资形成的科研保障系统”,既保留人文温度又符合学术话语体系。
三、叙事结构里的隐藏维度
优秀致谢文本实则是学术人格的投影仪。某C9高校心理系研究揭示,导师指导方式描述词频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频繁出现“启发式讨论”“自主探索空间”等词汇的致谢者,其论文创新指数平均高出23%。而对实验室氛围的刻画更可成为研究可信度的佐证——“超净间内跨学科团队的实时数据校验”这类细节,无形中强化了实验过程的严谨性。
四、时空坐标中的学术年轮
当我们以十年为尺度观察致谢文本演变,会发现其折射着科研生态的进化轨迹。早期模板中程式化的“崇高敬意”逐渐转向具体场景还原,近五年出现的新型致谢对象包括开源代码贡献者、线上学术社区乃至AI辅助工具。这种转变印证着科研协作模式从金字塔结构向网状生态的迁移,例如某机器学习论文中“感谢GitHub社区23位开发者对算法原型的迭代优化”的表述,恰是当代科研协同性的典型注脚。
在实验数据的金属骨架之外,致谢犹如论文组织的结缔组织,既维持着学术规范的刚性支撑,又输送着科研生态的情感养分。这份看似柔软的文字模块,实则是衡量学术作品完整性的重要标尺——它记录的不仅是研究过程的辅助力量,更是学术共同体生生不息的证明。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致谢句点时,完成的不仅是对过往帮助的追溯,更是对学术未来的一次庄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