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氯化钾注射液规格调整至10ml:1.5g/支:临床用药安全与执行要点解析

时间:2025-06-04 11:34:15

根据国家第十批药品集采工作的推进要求,氯化钾注射液的规格将由原10ml:1.0g/支调整为10ml:1.5g/支,这一变更将于近期在医疗机构逐步落地实施。作为临床常用的高警示药品,此次调整涉及剂量计算、给药方式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关键内容,需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重视。

一、规格变更的核心差异与临床意义

新规格的氯化钾注射液每支含钾量从1.0g提升至1.5g,相当于单支剂量增加50%,实际钾元素含量增加0.26g。这种调整类似于将原本需要两支完成的补钾治疗浓缩至一支完成,既减少了药品包装浪费,也降低了多次配药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对于需长期补钾的慢性病患者,用药频次的减少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尤其适用于因呕吐、严重腹泻或使用排钾利尿剂导致的急性低钾血症患者。

二、严苛的给药规范与风险警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氯化钾注射液作为高警示药品,其使用存在"双刃剑"特性:虽然能快速纠正危及生命的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时可能引发呼吸肌麻痹),但直接静脉推注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新规格药品更需严格遵守以下铁律:

  1. 绝对禁止未经稀释静脉注射,必须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浓度不超过0.3%(即500ml溶媒中最多加入1.5g氯化钾);

  2. 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不超过20mmol(约1.5g氯化钾),相当于每分钟不超过60滴的输液速度;

  3. 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采用微量泵通过中心静脉给药,如同为心脏安装"调速器",确保钾离子匀速进入循环系统。

三、适应症人群的精准划分

新规格药品主要适用于三类临床场景:

  1. 治疗性补钾:针对已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典型低钾症状的患者,尤其对洋地黄中毒伴发的频发室性早搏有显著拮抗作用;

  2. 预防性补钾:对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或接受高渗葡萄糖输注的术后患者,可预防性使用相当于每日"半支"(0.75g)的剂量维持电解质平衡;

  3. 特殊人群补钾:妊娠剧吐孕妇出现顽固性低钾时,在严密监护下可考虑采用新规格药品减少输液总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四、医疗机构执行要点

各医疗单位需重点完成三个层面的过渡工作:

  1. 信息系统更新:在电子医嘱系统中设置剂量拦截阈值,当单次处方量超过4.5g(即3支新规格药品)时触发预警;

  2. 护理操作培训:强调"双人核对"制度,在药品配置环节实行"1支+1溶媒"的固定组合管理;

  3. 患者教育强化:对居家使用氯化钾缓释片的患者发放《补钾安全手册》,说明注射液规格变更不影响口服给药方案。

此次规格调整体现了"质量守恒,效率升级"的现代药学理念。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需建立新的剂量换算思维——将原先"1支=1g"的惯性认知更新为"1支=1.5g"的标准记忆。建议在病区急救车、手术室等关键区域张贴彩色对比标签,用醒目的红色标注"▲50%剂量提升"警示语。只有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才能将这项旨在优化治疗的变更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