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颠覆认知的伤口愈合科学:为何湿润环境比干燥结痂更利于恢复
时间:2025-06-04 15:47:55
人们常以为伤口“晾着”更透气、好得快,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干燥结痂并非最佳选择。比如手指被纸割伤后,若暴露在空气中,疼痛感更明显且易留疤;而覆盖透气敷料的伤口反而愈合更平滑。这种颠覆认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关于伤口愈合的科学密码。
当伤口遇见空气:干性愈合的三大误区
传统观念中,干燥结痂被视为愈合的标志。但事实上,痂皮就像一层硬壳,虽然能暂时隔绝细菌,却会阻碍新细胞的迁移。研究显示,干燥环境下,表皮细胞需要“挖隧道”穿过痂皮才能愈合,这个过程不仅延长修复时间(约延长2-3天),还可能导致明显的疤痕增生。尤其对于擦伤这类表层损伤,反复撕扯痂皮更会破坏新生组织,形成“愈合-撕裂”的恶性循环。
湿性愈合:给伤口一场“温和的雨”
湿性愈合的原理类似于为伤口创造热带雨林般的微环境。在这种适度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因子活性提升40%,白细胞战斗力增强,能更高效清除细菌并促进胶原蛋白有序排列。临床数据显示,采用水胶体敷料处理的烫伤,上皮化速度比干燥处理快1.5倍,且色素沉着发生率降低60%。就像育苗时保持土壤湿润度,伤口也需要稳定的湿度来“破土重生”。
五种常见伤口的科学护理方案
擦伤:先用生理盐水冲走沙砾(像冲洗沾泥的草莓),涂抹含银离子敷料后覆盖超薄泡沫敷料,避免衣物摩擦。
割伤:深度超过5毫米需缝合(类似缝补撕裂的布料),浅表割伤可用液体创可贴形成防水保护膜。
烫伤:立即冷却后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覆盖半透膜敷料维持适度湿润,切忌冰敷导致二次损伤。
手术切口:术后48小时内使用硅酮凝胶敷料,既能抑制疤痕又方便观察愈合情况。
慢性溃疡:采用含藻酸盐的吸水敷料,像智能海绵般动态调节伤口湿度。
敷料选择:从“创可贴”到“生物支架”的进化
现代敷料已发展出多种智能形态:水凝胶敷料适合渗液少的伤口,如同给干燥土地灌溉;泡沫敷料能吸收大量渗液,相当于为多雨地区安装排水系统;含胶原蛋白的生物敷料则直接为伤口搭建再生支架。值得注意的是,网购所谓的“神奇愈合膏”可能破坏湿润平衡,正规医院使用的敷料都经过严格透氧率测试(标准差值控制在±5%以内)。
愈合营养学:吃出来的修复力
伤口修复期间,身体就像24小时施工的工地。每天需要额外补充15g优质蛋白(相当于2个鸡蛋+200g鱼肉),维生素C需求增至日常2倍(约100mg,相当于10颗鲜枣)。锌元素尤为重要,缺乏时愈合速度下降30%,可通过牡蛎、南瓜籽补充。但要避免过量摄入糖分,血糖每升高1mmol/L,白细胞杀菌效率就降低20%。
这些情况必须打破“湿润法则”
当伤口出现黄绿色脓液(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皮下波动感(积脓信号)或伴有糖尿病时,需转为抗菌干燥处理。就像洪涝时需要开闸泄洪,感染性伤口必须先控制细菌繁殖才能考虑湿润环境。此时专业医生可能会开具含碘伏的吸水敷料,并配合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在急诊室,经常见到用烟叶、牙膏处理伤口的案例,这些“土方”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真正科学的护理,是让伤口在洁净的湿润环境中安静生长——就像对待初生的幼苗,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下次受伤时,不妨回想这个比喻:干燥的河床会龟裂,而适度流动的溪水才能滋养两岸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