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职称改革重构570万医者职业路径

时间:2025-07-29 14:56:14

医疗行业正迎来标志性转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全国570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涟漪。这项被业内称为"白大褂职业革命"的新政,正试图重构已运行34年的职称评审体系。

破冰之举:三棱镜折射新标准

传统职称评审体系如同单筒望远镜,长期聚焦于论文数量和科研课题。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5年主刀2000余例介入手术,却因缺少SCI论文在正高职称评审中屡屡碰壁。新政将临床能力评价、科研贡献、患者满意度组成的三棱镜置于评审核心,使医生的专业价值得以多维度折射。

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借鉴航空领域"黑匣子"理念,完整记录诊疗全过程。以急性心梗救治为例,评审专家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回溯救治时间轴:从患者入院到完成首份心电图仅用6分钟,符合国际标准的"黄金90分钟"救治流程。这种全程追溯机制,让每天在手术室与死神赛跑的医生,不再需要额外准备"应试材料"。

科研评价转向"实用主义"轨道,如同将显微镜换成望远镜。某省级医院将糖尿病足溃疡新型敷料的临床研究纳入评审指标,3年内使截肢率下降37%。这种"床边科研"导向,正引导医务人员把论文写在病房里,将研究成果印在患者的康复记录上。

患者满意度指标引入金融行业的NPS(净推荐值)算法,构建起医患关系的温度计。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期间,将出院患者3个月内的复诊意愿度、家庭随访评分纳入考核,促使医生群体自发优化沟通方式。一位骨科主任的查房记录显示,解释手术方案的平均时长从3分钟延长至8分钟。

制度重构:解冻职业发展冻土层

职称评审的"玻璃天花板"曾让基层医生陷入职业倦怠漩涡。西北某县医院统计显示,45岁以上未获副高职称的医生流失率达28%。新制度设置"基层服务贡献度"指标,像滴灌系统般精准滋养基层医疗人才。在云南山区,连续5年参与乡村巡诊的医生可获得评审加分,这项政策已使该省基层高级职称人数年增长率提高12个百分点。

急诊、儿科等紧缺岗位设立"绿色通道",犹如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领域架设职业发展高速路。北京某儿童医院试点"能力积分银行",将夜班次数、疑难病例处置等转化为可累积的职称评审资本。实施首年,该院儿科医生离职率同比下降40%。

执业能力持续培养机制参照飞行员复训模式,建立学分制继续教育体系。广东推出的"云实训"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危重病抢救场景,医生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能力迭代。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的医师在急救考核中的达标率提升26%。

价值觉醒:从职称崇拜到能力回归

某省级教学医院的晨交班出现微妙变化:科室主任开始主动询问住院医师参与多学科会诊的情况。这种转变源于新评审体系中的"团队协作"指标,它像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医疗行为向整体诊疗模式倾斜。该院胃肠外科的统计显示,实施MDT(多学科诊疗)病例数同比上升58%,平均住院日缩短2.3天。

医教协同机制打破院校与医院的围墙。浙江某医学院将临床带教质量纳入附属医院职称评审,促使更多专家重返讲台。值得关注的是,该院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优秀率从改制前的65%跃升至83%,印证了制度设计者的深层考量——医疗人才培养的闭环正在形成。

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成为新的能力标尺。经历过疫情大考的武汉某医院,已将重大传染病处置演练纳入职称晋升必要条件。其建立的"平战结合"培训体系,确保医护人员既能处理日常诊疗,又能快速切换至应急状态。在最近一次模拟演练中,该院急诊科接诊能力提升达34%。

这场触及根本的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在重构医疗价值坐标系。当手术刀与科研论文的天平重新校准,当听诊器与患者微笑产生化学反应,中国医疗人才的评价体系终于走出"唯论文"的狭窄巷道,迈向更开阔的职业发展广场。这不仅关乎570万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更预示着整个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能力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