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论文与医术:医生的价值谁来定?

时间:2025-08-07 17:40:35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职称评审如同一把标尺,衡量着医生的专业价值与职业发展路径。然而,这把标尺的刻度是否真正对准了医疗工作的核心——临床能力?以贵州为代表的地区医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质疑:当论文数量成为晋升的硬通货,医术本身是否被异化为次要指标?

科研焦虑与临床实践的割裂

数据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而55.56%的人同时面临繁重的业绩考核任务。这种压力背后,是职称评审体系的量化偏好——通过论文影响因子、SCI收录数量等“可视化”指标,替代了对复杂临床能力的系统性评估。例如,某三甲医院要求主任医师晋升必须发表4篇以上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收录,2篇被Medline收录。这种标准下,一名擅长疑难病例处理的医生,可能因论文数量不足而止步于职业上升通道。

更值得反思的是,临床工作与科研要求的矛盾已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平均每天仅能分配1.47小时给科研,却需完成7.77小时的门诊工作。这种时间分配失衡,迫使部分医生选择论文代写或数据造假,甚至催生出“论文外包工厂”的灰色产业链。

临床能力评估的探索与困境

近年来,政策层面已开始调整。部分地区的评审体系尝试引入“临床能力综合运用素质”指标,例如通过病案分析、手术录像评估等替代传统论文考核。这种转变旨在纠正“科研水平等同于临床学术水平”的片面认知,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两大挑战:

1.标准化难题:临床能力的评价需要多维度的观察,如医患沟通、应急决策等软技能,远比对论文影响因子的统计复杂;

2.惯性阻力:长期形成的“论文崇拜”文化,使得部分评审专家仍倾向于依赖易量化的科研指标。

经济压力与职业价值的错位

职称评审标准不仅关乎职业晋升,更直接牵动医生的收入水平。调查显示,月收入过万的医生不足30%,57.5%的人认为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匹配。当论文成为加薪的敲门砖,医生群体难免陷入“为职称而科研”的功利循环。更讽刺的是,65.58%的医生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定价偏低,与社会普遍抱怨的“看病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经济层面的扭曲,进一步放大了评审标准对医生行为导向的影响。

重建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

要破解论文与医术的权重之争,可能需要从制度设计底层重构逻辑:

动态平衡机制:借鉴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中“学历与业绩并重”的思路(如基层技术人员可放宽学历要求),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适当降低论文权重;

分类评审标准:区分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的晋升路径,后者可强化病例库建设、患者满意度等实践指标;

透明化流程:参考内蒙古等地“逐级申报、信息公示”的评审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预空间,让评审标准回归能力本位。

医生的价值,终究应以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来定义。当一位贵州县级医院的医生,因深夜抢救成功危重患者却因缺少SCI论文而无法晋升时,现行评审标准是否已偏离了医疗行业的初心?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未被计入考核的急诊室灯光下、患者康复后的笑容里。改革不是否定科研的意义,而是让论文与医术各归其位——前者推动医学进步,后者守护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