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罕见病诊疗:从个案到医学突破的跨越
时间:2025-08-18 16:58:52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从复杂病例中提炼创新性学术观点是推动诊疗进步的核心能力。以一位45岁女性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例,其伴随多种并发症且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这类病例的诊疗难点恰恰为观点提炼提供了独特切入点。以下结合免疫调节与靶向治疗的前沿进展,探讨如何从临床实践中挖掘学术价值。
一、从治疗困境中识别科学问题
当患者对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或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应答有限时,需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例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对难治性皮肤T淋巴瘤(CTCL)患者,通过靶向CCR4的生物制剂莫格利珠单抗实现症状改善,其核心在于锁定“趋化因子受体通路异常”这一关键机制。类似地,本例患者的耐药性可能提示自身免疫靶点的异质性,需通过基因测序或免疫组化寻找潜在信号通路异常。
二、跨学科技术融合的诊疗视角
罕见病治疗常需整合多学科技术。例如,VHL病传统依赖手术切除肿瘤,但2025年国内首张HIF-2α抑制剂贝组替凡处方的开出,标志着靶向治疗可替代部分高风险手术,通过阻断缺氧诱导因子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对于本例患者,可参考此思路,将免疫细胞疗法(如CAR-T或NK细胞回输)与传统药物联用——美国前总统卡特通过免疫细胞调理清除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案例,印证了改造自体免疫细胞的潜力。
三、病例数据的“深度雕刻”策略
临床数据的精细化分析能揭示隐藏规律。例如,中医免疫疗法通过“扶正减毒”改善肺癌患者化疗副作用,其疗效背后可能涉及肠道菌群调节或Th17/Treg细胞平衡。建议对本例患者进行动态免疫监测(如细胞因子谱、淋巴细胞亚群),量化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用数据链佐证观点。例如,若发现IL-6水平与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可提出“靶向细胞因子风暴”的新方向。
四、从“孤例”到“范式”的升华
罕见病例的价值在于为共性机制提供线索。美国治愈宫颈癌的Sue Scott案例中,改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成功,推动了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的广泛应用。本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可提炼为“免疫耐受重建”模型:若联合靶向药物(如CCR4抑制剂)与低剂量IL-2以调节Treg功能,可能成为类似自身免疫病的参考方案。
五、诊疗观点落地的现实路径
创新性观点需兼顾临床可行性。莫格利珠单抗的快速获批得益于我国罕见病优先审评政策,提示研究者应关注政策导向与临床试验资源。对于本例,可设计阶梯式治疗方案:先尝试已获批的靶向药物(如JAK抑制剂),再探索超说明书用药(如HIF-2α抑制剂),同时通过MDT多学科协作降低风险。
总结而言,复杂病例的观点提炼需以机制探索为锚点、技术创新为杠杆、数据转化为基石。从免疫调节的微观调控到靶向治疗的精准打击,每一步突破都是临床与科研对话的结果。唯有将个体病例置于医学发展的脉络中,才能实现从“治愈一个患者”到“改写一类疾病诊疗”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