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感冒有寒热,药物分温凉
时间:2025-08-27 11:03:16
寒冬腊月,办公室里的咳嗽声此起彼伏。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同事得了"同款感冒",她喝姜汤捂汗就好了,你跟着喝却越喝越严重?这背后藏着中医的核心智慧:感冒分寒热,用药需温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明确指出,感冒需辨证施治。就像给锁配钥匙,寒邪入侵要用温热药"散寒",热邪作祟则需寒凉药"清热"。不分寒热盲目用药,轻则耽误病情,重则引发并发症,尤其老人、孩子和孕产妇更需注意。
感冒的寒热辨证
风寒感冒的辨识要点
风寒感冒多因受凉而起,典型表现为:
恶寒重、发热轻:明显怕冷,体温多为低热
无汗:寒邪使毛孔紧闭,阻碍汗液排出
清涕白痰:鼻涕像清水,痰液白色稀薄
舌苔薄白:舌头颜色偏淡,舌苔薄白湿润
简单判断:受凉后流清涕、浑身发冷,喝热饮会感觉舒服。
风热感冒的辨识要点
风热感冒常因受热或温差大引起,特点是:
发热重、微恶风:体温常达38℃以上,怕冷感不明显
咽喉肿痛:吞咽时痛感加重,可能声音嘶哑
黄涕黄痰:鼻涕和痰液呈黄色且黏稠
口渴喜冷饮:总想喝冰水缓解燥热
症状维度 | 风寒感冒 | 风热感冒 |
怕冷发热 | 怕冷明显,发热较轻 | 发热明显,怕冷轻微 |
鼻涕痰液 | 清涕、白痰稀薄 | 黄涕、黄痰黏稠 |
咽喉状态 | 咽喉痒,无明显肿痛 | 咽喉红肿疼痛 |
出汗情况 | 无汗 | 有汗但热不退 |
温凉药物的应用
风寒感冒用药
遵循"辛温解表"原则,常用药物:
感冒清热颗粒:适合风寒感冒初期,缓解头痛发热
通宣理肺丸:适用于风寒咳嗽,宣肺止咳
生姜红糖水:生姜3片+红糖适量,煮10分钟趁热喝
风热感冒用药
遵循"辛凉解表"原则,常用药物:
银翘解毒片: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咽痛
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热毒袭肺,缓解高热咳嗽
金银花茶:金银花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孕妇
禁用含麻黄、桃仁等活血成分的药物(如感冒软胶囊)
推荐食疗方:葱白生姜饮(大葱两根+生姜15g,煮水500ml)
儿童
用药剂量减半,避免含伪麻黄碱成分
风热感冒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风寒感冒用荆防败毒散
老人
气虚感冒(乏力、易出汗)用参苏丸
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长期用感通片等伤肝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核心提醒:切勿凭经验自行用药,最佳方案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药物。
用药误区与安全警示
误区一:寒热不分,药不对症
风寒感冒用双黄连口服液等寒凉药,会导致寒邪滞留体内;风热感冒用姜汤,则会"火上浇油"加重症状。
误区二:重复用药
多种感冒药叠加可能导致成分过量中毒。例如:
同时服用感冒灵和维C银翘片 →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伤肝
使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药物 → 可能导致嗜睡危险
误区三:滥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只有出现咳黄脓痰、咽部脓苔时才需用抗生素。
生活调理与预防
食疗方推荐
风寒感冒: 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15分钟)
风热感冒: 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10克+薄荷5克冲泡)
通用: 多喝温水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
非药物疗法
穴位按摩:
风寒按风池穴(后颈两侧凹陷处)
风热按合谷穴(手背虎口处)
足浴: 风寒用生姜艾叶水泡脚,风热用菊花桑叶水
预防措施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流感季外出佩戴口罩,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晨起盐水漱口:温水+半茶匙盐,清洁咽喉黏膜
结语
感冒虽小,用药需慎。记住核心原则:寒用温药、热用凉药。风寒感冒需辛温解表驱散寒邪,风热感冒则需辛凉解表清除热象!用药前对照症状表辨证,特殊人群务必咨询医师。
配合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才能真正做到"扶正祛邪"。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请立即就医!愿我们都能辨清寒热、用好药物,让身体平稳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