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布洛芬使用指南与禁忌

时间:2025-06-18 10:18:22

在疼痛管理领域,合理使用止痛药物是平衡疗效与安全的关键。以布洛芬为代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镇痛、解热的多重作用,成为家庭药箱的常备选择。但药物如双刃剑,精准使用方能发挥最大价值。

剂量把控:从毫克到时间间隔的精确计算

成人单次服用布洛芬的推荐剂量为200-400毫克,每日总量不超过1200毫克(即1.2克),相当于每4-6小时可重复用药一次,但24小时内用药次数不宜超过4次。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剂型如片剂、缓释胶囊的规格差异较大——例如0.1克规格的片剂需一次服用2片才能达到基础剂量。对于儿童群体,剂量需按体重精确折算,通常为5-10毫克/公斤/次,且必须避免与成人用药混淆。这种精细化管理如同烹饪时的盐量控制,微量差异可能彻底改变最终效果。

禁忌人群:当止痛可能变成“致痛”

妊娠期女性尤其需要警惕,布洛芬可能干扰胎儿心血管发育,增加早产风险;哺乳期母亲服药后,药物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肝肾功能不全者犹如“超负荷运转的过滤器”,难以代谢药物成分,易导致毒性蓄积。更特殊的是对阿司匹林等NSAIDs过敏的人群,可能引发从皮疹到休克的连锁反应。这些禁忌症像隐藏在身体里的“红色警报线”,触碰前必须全面评估。

症状适配:止痛药的“靶向治疗”特性

布洛芬对炎症性疼痛如关节炎、痛风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机制类似于“精准灭火器”,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红肿热痛。而针对痛经这类与激素相关的疼痛,它通过减少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发挥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但需注意,感冒发热用药不宜超过3天,慢性疼痛连续服用不超过5天——超过此时限如同“透支信用卡”,可能引发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的潜在风险与替代方案

当布洛芬与抗凝药华法林同服时,出血风险会像叠加的积木般陡然增高;与利尿剂合用则可能削弱降压效果。对于轻度头痛或发热,物理降温、局部热敷等非药物手段可作为“缓冲垫”。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建议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尝试,如同“试探水温”般逐步调整。

疼痛管理的终极智慧在于理解:药物是工具而非答案。掌握剂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当疼痛持续或加剧时,及时就医远比自行加量更安全。毕竟,真正的“止痛”不仅是缓解症状,更是消除背后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