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第4期文章
  • 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外阴部出现增生物5年,近1年增多.于2002年12月31日就诊.患者5年前外阴部出现一新生物,皮色,无明显自觉症状,渐渐长大如黄豆大小.近1年右侧外阴出现几个相似皮疹,逐渐长大.患者无明显痒感及其它不适.既往体健,否认婚外性接触史.丈夫健康.现患者孕50d.......

    作者:李遇梅;崔盘根;陈志强 刊期: 2004- 04

  • 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和预后特点.方法对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疼痛或疼痛与皮损同时发生者占85.62%(131/153),累及头面部占37.91%(58/153),累及单个神经末梢占60.78%(93/153).发病年龄以30岁以上居多.WBC计数少于4×109/L占28.10%(43/153).部分有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带状疱疹单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较少,头面部......

    作者:万宏程;杨森;范利;林达;林国书;张安平;王再兴;杨春俊 刊期: 2004- 04

  • 青岛地区882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上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特异性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882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总IgE水平.结果882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吸入组过敏原以春季花粉(450/882)为高;食物组过敏原以大豆花生(421/882)为高;血清IgE以特应性皮炎、荨麻疹、湿疹为高,阳性率分别为65.38%、64.55%、43.90%.结论酶免疫分析......

    作者:张春香;王建英;王亚平 刊期: 2004- 04

  • 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PSORS1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银屑病患者的基因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确定了7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PSORS1~PSORSS7),其中位于6p21染色体上的易感基因位点PSORS1是当前银屑病易感基因研究的热点,它包括三个银屑病候选基因:HLA-Cw6,CDSN,HCR.分别对这三个易感基因进行综述.......

    作者:李敬;徐丽敏;毛舒和 刊期: 2004- 04

  • 硬皮病皮肤硬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硬皮病是结缔组织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它的发病与组织纤维化、自身免疫反应和血管功能异常三个基本机制有关.现有的硬皮病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基于本病发病涉及的三个基本机制进行治疗.......

    作者:欧阳杰;许爱娥 刊期: 2004- 04

  • 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防御素作为人体内在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组抗微生物多肽,分为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简述了防御素的分类、结构特征、组织分布、抗微生物性能和机制,及未来应用前景.......

    作者:韩晓冰;文谦;杨志波 刊期: 2004- 04

  • 拜复乐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93例临床观察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有效药物之一.盐酸莫西沙星(商品名拜复乐)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细菌耐药性低、在感染部位可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我科于2003年11月-2004年5月对拜复乐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美华;李维云 刊期: 2004- 04

  • 白介素2加电离子手术联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63例疗效观察

    我科在2001年1月-2003年6月对门诊63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用电离子手术加皮下注射白介素2(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联合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陈汉清 刊期: 2004- 04

  •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

    目的评价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TPPA)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TP-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IgG/RF免疫吸附剂处理后的93例梅毒患者血清和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用TPPA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73例未经正规驱梅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一期梅毒的TP-IgM抗体阳性率78.26%(18/2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32/32),隐性梅毒......

    作者:裘新民;周渭珩;洪为松;沈琳;许爱娥 刊期: 2004- 04

  • 微波手术加中药派特灵治疗后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的表皮瘤样增生.本病发病率高,且与生殖器、肛门癌有关,加之亚临床感染较多,易于复发,故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采用微波加中药派特灵局部渗透治疗80例,报告如下.......

    作者:薛梅;江明;赵如平 刊期: 200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