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第5期文章
  • 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的影响.方法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回顾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于用药后腹痛症状消失、皮疹消退.较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3例出现精神症状.结论糖皮质激素早期足量使用可迅速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对患者复发及其他症状缓解无明确效果.......

    作者:刘霞;李雄;郭睿;郝雁杰;丁黎;郭静;徐平 刊期: 2016- 05

  • 组胺脱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特发性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CIU)[1]是以反复出现的风团和瘙痒为特征、病因不明、病程超过6周的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常难治愈.我院皮肤科采用组胺脱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静;曹玉平;张丽君;唐春蕾 刊期: 2016- 05

  • 胸腺法新联合中药祛疣方局部温泡治疗多发性跖疣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祛疣方温泡联合胸腺法新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多发性跖疣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中药祛疣方温泡,2次/d;观察组2次/d祛疣方温泡联合胸腺法新皮下注射,胸腺法新用法为1.6mg/次,2次/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比,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提高了13%和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泡法联合胸腺肽治疗多发性跖疣......

    作者:陈小娥;刘兴无;周红;王知佳 刊期: 2016- 05

  • 23例皮肌炎的皮肤损害分析

    目的分析皮肌炎皮炎误诊原因,以提高其早期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5年9月23例初诊误诊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男5例,女18例,病程为2周~6个月,误诊为湿疹12例,其中2例皮疹表现为面部及双上肢散在红斑、丘疹,上见水疱,为水疱型皮肌炎.银屑病6例,接触性皮炎1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例,药疹3例.19例患者予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均好转出院,3例合并肿瘤,分......

    作者:苏芳;王丽莉;张丽娟;王海燕;陈晴燕;孙晓杰;李铁男 刊期: 2016- 05

  • 浅谈中医皮肤之“光”与“光邪”

    光不仅是阴阳对立统一体,更是阴阳转变的枢纽.风、寒、暑、湿、燥、火的相互转变均有光的参与.光有生理与病理之别,但其本质都是物质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人体而言,异常的物质活动所产生的光,便成了光邪.光邪易伤及皮肤,其性炳烈、郁蒸,能伤阴,因此治疗上要养阴发汗,避光祛光.......

    作者:陈泽才;李斌 刊期: 2016- 05

  • 中药蒸发罨包治疗皮肤溃疡2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柏地榆煎液蒸发罨包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黄柏地榆煎液蒸发罨包,2~4h换药1次;对照组给予贝复济外用,1次/d,7d为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疮面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的总有效率,恢复时间也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作者:张玉红;彭希亮;高歌;张雪;冯华;陈自学;倪文琼 刊期: 2016- 05

  • 益气固表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口服,300mL2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末2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

    作者:张娇;高悦;张怀亮 刊期: 2016- 05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检测分泌型磷脂酶A2-ⅡA的意义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ⅡA(sPLA2-ⅡA)的表达与银屑病皮损发病的关系.方法依据PASI评分将银屑病患者40例分为3组,轻度组12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14例.非银屑病对照组患者3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对照组健康人群组织切片中sPLA2-ⅡA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对照组皮肤组织sPLA2-Ⅱ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

    作者:王国保;沈群弟 刊期: 2016- 05

  • Integrin-β1与p53基因在皮肤发育过程中差异性表达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人皮肤内表皮干细胞的分布、增殖分化特征,并探讨Integrin-β1与p53基因在皮肤发育过程中的差异性表达,以期为皮肤创伤的愈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组织的HE、IHC和RT-PCR方法检测胎儿,少儿及成人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发育不同阶段的分布特点,以及Integrin-β1和p53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皮肤从胎儿、少儿到成人逐步发育成熟,表皮逐渐增厚,......

    作者:翟慧娟;朱明明;杨廷桐 刊期: 2016- 05

  • 芒柄花素对人表皮共培养体黑素合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芒柄花素对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模型(人表皮共培养体)中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表皮共培养体,建成后分别加入30mg/L、60mg/L、120mg/L芒柄花素,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组,测定芒柄花素和熊果苷对人表皮共培养体中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芒柄花素3种浓度对人表皮共培养体中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浓......

    作者:陈志伟;汪洋;叶藤;许洁;陈信春;周翘楚;杜晓靖 刊期: 201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