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第1期文章
  • 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扁平疣是皮肤科门诊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面部,病程相对较长,影响美容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分析自2002年起采用聚肌胞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的31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扁平疣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贺志彬;廖万清;温海;王志东 刊期: 2005- 01

  • 中药癣洗剂加派瑞松霜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皮肤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尤其在南方更为多见.我科自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280例门诊患者使用本院的中药制剂(简称癣洗剂),加派瑞松霜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清;戴迭群;秦冰 刊期: 2005- 01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牛磺酸水平检测

    目的测定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牛磺酸水平并分析相关性.方法高压液相方法检测血清牛磺酸水平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积分(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牛磺酸水平下降(与健康对照比较,P<0.01),并且牛磺酸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99,P<0.01).结论血清牛磺酸水平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有关.......

    作者:于广新;张玉环 刊期: 2005- 01

  • 姜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

    目的探讨姜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应用姜黄煎剂对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水平升高,治疗后明显降低,皮损好转,PASI积分显著下降.结论姜黄对寻常性银屑病有明显疗效,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免疫而发挥作用.......

    作者:张勇;肖君刚;陈慧 刊期: 2005- 01

  • 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白癜风活动性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名健康人和40例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P<0.001).③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

    作者:周渭珩;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05- 01

  • 银屑病皮损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Fas和FasL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Fas、FasL的表达,探讨MMP-2对银屑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MP-2、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银屑病皮损中既可表达MMP-2,又可表达Fas、FasL,而在正常皮肤不表达.结论MMP-2、Fas、FasL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晋广;陈祥恩 刊期: 2005- 01

  • 四种中药抗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目的观察苦参、白鲜皮、鱼腥草、马齿苋及其混合液对20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和参考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采用含橄榄油的液体培养基测定各中药体外抗马拉色菌的敏感性.结果混合液组和鱼腥草组的MIC值低于其它各组,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鱼腥草在体外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的作用,苦参、白鲜皮、马齿......

    作者:张宇;万哲;张玉环;毛舒和;李若瑜 刊期: 2005- 01

  • 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研究

    目的检测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未治梅毒患者和32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未治梅毒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8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组外周血......

    作者:杨日东;蔡川川;田广南;何伟强;张文君;林仕英;梁慕兰;陈展琳;卢国瑞 刊期: 2005- 01

  • 流式细胞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目的探讨CD+8T淋巴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2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活动期SLE患者CD3+细胞、CD8+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患者,CD4+/CD8+比值亦明显降低(P<0.05),CD4+细胞百分率比较无统计意义.在CD8+细胞中,CD8+CD2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期患者......

    作者:赵宏丽;孙晓慧;赵俊芳;李孟娟;丁素光 刊期: 2005- 01

  • 大汗腺肿瘤凝集素亲和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皮肤大汗腺肿瘤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用17种生物素化凝集素检测了21例大汗腺良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大汗腺恶性肿瘤细胞表面WGA、ECL、STL、PNA、RCA-Ⅰ、RCA-Ⅱ阳性率较低,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DBA、BSL-Ⅰ、UEA-Ⅰ、SBA在部分Paget's病细胞阳性.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生乳头汗腺腺瘤、大汗腺混合瘤在PNA、RCA-Ⅰ、......

    作者:李建军;朱翠凤;佟菊贞;程滨珠;钟绮丽;马刚 刊期: 200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