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第2期文章
  • 恶性黑棘皮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双侧腋下、背部、面颈部变黑半年,胃部感不适两月,于2005年6月15日到我科就诊.患者半年前突然发现双侧腋下变黑、背部瘙痒.两月前背部、面颈部变黑,以颈部为重,伴瘙痒,同时胃部感不适,时有反酸、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多次,无腹痛及便血.来我院就诊,拟诊为黑棘皮病收入院.既往体健,家庭中无类似病史,父亲死于肺癌.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一般,体重无明显下降.......

    作者:方木平;易海英;胡友红 刊期: 2006- 02

  • 诱导共刺激分子研究新进展

    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是新近发现的免疫诱导共刺激分子,是一类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就ICOS的结构、ICOS的表达、ICOS的功能和作用及其与临床疾病联系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ICOS的发现和认识将为深入研究过敏症、慢性移植排斥反应、肿瘤免疫、感染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帮助,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赵斌;许爱娥 刊期: 2006- 02

  •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100例解脲脲原体药敏分析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由于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发病率不断上升,且Uu耐药株越来越多,研究其药物敏感性情况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支原体IES试剂盒对性病门诊患者100株Uu进行了检测和药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忠瑾;刘春丽 刊期: 2006- 02

  • 萆薢柴胡颗粒配合抗生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200例

    我们于2005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萆薢柴胡颗粒配合抗生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患者2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秀亮;马娟娟;李梦娟;李维云;李学斌 刊期: 2006- 02

  • 大蒜素对解脲脲原体的体外抗菌作用

    目的检测解脲脲原体对大蒜素及临床常用的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大蒜素及临床常用的5种抗生素对197株Uu的低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的作用.结果大蒜素对Uu有较强的抑杀作用,MIC50和MIC90分别为2.0mg/L和4.0mg/L.结论天然药物大蒜素对Uu有较强的体外抑杀作用.......

    作者:闻平;郭月芳;陈蕾 刊期: 2006- 02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98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咪唑斯汀及雷尼替丁胶囊治疗,治疗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消风止痒方,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IgE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愈显率、复发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复发率......

    作者:金培志;叶秋华;杨玉峰 刊期: 2006- 02

  • 300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荨麻疹Ⅰ、Ⅱ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荨麻疹Ⅰ、Ⅱ号治疗300例慢性荨麻疹,并随机设氯雷他定对照组,在临床观察中对37例患者做了治疗前后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IgE的监测.结果荨麻疹Ⅰ、Ⅱ号组总有效率81.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经卡方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荨麻疹Ⅰ、Ⅱ号组明显降低了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治疗组37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IL-4、I......

    作者:韩庄;蒋靖;吴之伍 刊期: 2006- 02

  • 健脾除湿胶囊治疗慢性湿疹83例

    目的探讨健脾除湿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健脾除湿胶囊;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两组均外用丁苯羟酸乳膏.观察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及皮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自觉症状及皮损有明显改善(P<0.001),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除湿胶囊通过降低或抑制第Ⅳ型变态反应,抑制局部异常增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治疗慢......

    作者:郭盾;冯玛莉;武玉鹏 刊期: 2006- 02

  • 白癜风中医证型与分型分期的关系

    目的总结分析白癜风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分型、分期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分析789例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泛发性白癜风中肝肾不足、风湿蕴热与肝郁气滞型比例高,脾胃虚弱型比例低,且与局限性白癜风均有显著差异(P<0.05);肢端性白癜风风湿蕴热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局限性白癜风(P<0.05);进展期白癜风肝郁气滞型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泛发性白癜风以肝肾不足......

    作者:卢良君;许爱娥;陈梅花 刊期: 2006- 02

  • 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测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单纯疱疹病毒(HSV)以及HPV各型别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对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HPV、HSV的DNA进行检测,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HPVDNA进行分型.结果宫颈癌标本HPV的检出率为58.33%,正常宫颈组织标本HPV检出率10.71%.宫颈癌组织中检测到的HPV型别以HPV16、HPV18为主.宫颈癌组织标本中HSV检出率2......

    作者:阮建波;康东平;吴秋良 刊期: 200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