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第6期文章
  •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曾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本病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儿童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现将本院2001年12月-2009年6月共收治的36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崔关花;罗红英;周沛华;彭鹰 刊期: 2009- 06

  • 百癣夏塔热片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百癣夏塔热片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百癣夏塔热片4粒/次,3次/d;对照组42例,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1次/d,两组均用生理盐水冷敷和外用维生素E霜,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为(5.6±2.2)d,治愈率为68.89%,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起效时间为(7.5±3.1)d,治愈率为40.48%,有效率为6......

    作者:韩春雷;李常兴;马泽粦 刊期: 2009- 06

  • 芪风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芪风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芪风颗粒10g/次,3次/d,盐酸西替利嗪10mg,1次/d;对照组单独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mg,1次/d.连续用药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79%;对照组有效率79.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风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

    作者:姜云平;屈冬梅 刊期: 2009- 06

  •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2例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以及本病和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关系.方法将3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按中医辨证分为外感风热型、血热妄行型、气不摄血型.分别给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养心摄血等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并在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各作1次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患儿各种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有效率为87.5%.6个月后随访复发率为13.3%.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入院时的Ig......

    作者:王爱文;王建中;金小兰 刊期: 2009- 06

  • 自拟消导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60例

    目的观察自拟消导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中药组60例,口服中药汤剂自拟消导汤;西药组60例,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晚上外用;联合组60例,口服中药汤剂自拟消导汤,同时夜间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用药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席建元;荣光辉;张琳玲;李艳霞;李小鹏;黄义 刊期: 2009- 06

  • 阿魏酸保护人成纤维细胞光源性氧化损伤的研究

    目的观察阿魏酸是否可以保护人成纤维细胞,抑制长波紫外线(UVA)辐射对其所致的氧化损伤.方法加入200μg/mL阿魏酸孵育培养的成纤维细胞4h后,以5、10J/cm2的UVA照射细胞,照光后继续培养24h.以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接受UVA照射后,成纤维细胞出......

    作者:吴迪;骆丹 刊期: 2009- 06

  • 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方法用强脉冲光治疗116例面部痤疮患者,总计治疗5次,治疗间隔3~4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情况进行照相对比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5.4%,痊愈率为41.4%.面部毛发较多的患者中有7例暂时性色素沉着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有效.......

    作者:姜莉;苏明山;董书;路玉鹤;杨会哲;魏方方;涂平;陈学荣 刊期: 2009- 06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IFN-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32例,健康检查的正常人32名,分为两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白介素(IL)-4、IL-6、IL-8、IL-10及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血清中IL-4、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作者:毕鸣晔;田玥;黄海峰 刊期: 2009- 06

  • 萝卜硫素对中波紫外线损伤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萝卜硫素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萝卜硫素对HaCaT细胞进行预处理4h,采用90mJ/cm2的剂量照射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T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UVB的照射对HaCaT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萝卜硫素可提高UVB照射后HaCaT细胞的生......

    作者:黄静红;李德如;阎国富 刊期: 2009- 06

  • 中药新普连膏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新普连膏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新普连膏外涂小鼠尾部鳞片14d后,取鼠尾组织病理检查,设有安慰剂组及空白对照组.结果新普连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促进作用为明显(F=235.83,P......

    作者:周宁;白彦萍;鞠海;潘琳 刊期: 200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