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年第3期文章
  • 中药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HaCa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TNF-αmRNA、IL-6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白疕合剂对HaCaT细胞分泌TNF-α、IL-6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白疕合剂对HaCaT细胞TNF-αmRNA、IL-6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白疕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干......

    作者:陈兴;卢益萍;李忻红 刊期: 2015- 03

  • 心理放松训练对银屑病患者的应激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心理放松训练对银屑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银屑病患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医学治疗方法和心理学干预方法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压力知觉问卷”了解被试者疾病感知与应对行为特点,用多导生理记录仪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多项应激性任务、应激事件回忆及放松训练时的生理指标(指温、心率、皮肤电),并采用SPSS13.5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及逐步回归等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压力知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柏涌海;温海;吉莉;耿文秀;樊一斌 刊期: 2015- 03

  • 龙胆草对黑素小体转运的影响

    目的探讨龙胆草(Radixgentianae)在人表皮共培养体系中对黑素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龙胆草对人黑素细胞(Melanocyte)与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共培养体系增殖的影响,利用荧光标记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测定龙胆草对于黑素转运的影响.结果0.1g/L、0.2g/L和0.5g/L龙胆草对于人表皮共培养体系增殖无影响,0.1,0.2,0.5g/L龙胆草对于共培养体系......

    作者:解士海;潘武辉;宗国勇;黄小雄 刊期: 2015- 03

  • 儿童尖锐湿疣发病情况分析及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评价

    目的分析儿童尖锐湿疣发病情况,并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科接受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的24例儿童尖锐湿疣患者,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2~4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评价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儿童尖锐湿疣主要由间接接触引起.24例尖锐湿疣患儿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结束后疣体完全消退,治愈率100%,有3例患儿复......

    作者:陈金波;戴红;段逸群;李东升;叶静;任敏;许莉;胡吉升;覃莉 刊期: 2015- 03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头部坏疽性脓皮病1例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少见[1],发于头皮者更为罕见.我科于2013年12月收治1例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亚种感染的头部坏疽性脓皮病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特色换药临床痊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京;程杨;刘晓峥 刊期: 2015- 03

  •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误诊为带状疱疹、湿疹1例及其家族谱系调查

    患者女,42岁,因头颈部、左侧腰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等部位反复红斑、丘疹、水疱5年,于2014年3月7日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曾多次于当地医院以“带状疱疹”诊疗,我科取组织活检,诊断“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作者:王杰;堵桂梅;孙艳丽;何春峰;杜华 刊期: 2015- 03

  • 阴茎下疳样脓皮病2例

    报告2例阴茎下疳样脓皮病患者,经皮损部位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确诊,治疗给予口服阿奇霉素,对溃疡局部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后外用夫西地酸乳膏,选择性照射氦氖激光,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波 刊期: 2015- 03

  • 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及对血清β2-MG影响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疗效及血清β2-MG水平的变化.方法对治疗组73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予以雷公藤多甙口服,同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69例,予以西替利嗪、吲哚美辛口服.2组同时应用维生素C及钙剂,对有感染症状的病例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皮损改善及外周血清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0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

    作者:彭希亮;倪文琼;张永红 刊期: 2015- 03

  • 国人34例结节性痒疹临床与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分析结节性痒疹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结节性痒疹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34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发病原因以昆虫叮咬等较为常见.病程较长.皮损以半球样结节,苔藓样变为主.病理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假性上皮瘤样增生为常见;真皮中以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纤维化、真皮浅层血......

    作者:王晋;张理涛 刊期: 2015- 03

  • 深圳地区2009-2013年17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或住院HIV检测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来共检测出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171例,阳性率为1.21‰,检测率逐年增加的趋势.男女比例为4.7∶1,平均年龄34.84岁,以20~39岁年龄组多,占75.02%......

    作者:叶庭路;陈办成;叶郁辉;杨虹;邵勇;于波 刊期: 201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