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第1期文章
  • 消银片治疗玫瑰糠疹120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0年6月-2002年6月应用消银片(黑龙江福和华星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玫瑰糠疹120例,并以西替利嗪(适迪,齐鲁制药厂生产)治疗玫瑰糠疹80例作疗效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揣瑞梅;张风清;乔桂芝 刊期: 2003- 01

  •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寻常疣111例

    2000年5月一2001年10月,我科用多功能电离子疗法治疗寻常疣111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效丹;王旭东 刊期: 2003- 01

  •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109例

    慢性荨麻疹病程长,用抗组胺药治疗,病情易反复.笔者用桃红四物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荨麻疹10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红;高国宇 刊期: 2003- 01

  • 消风胶囊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消风胶囊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背部皮下致敏、耳廓发敏的方法建立DTH小鼠动物模型,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巨噬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消风胶囊能明显抑制DNCB诱导的小鼠DTH(P<0.01),降低DTH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

    作者:杨保华;陈德宇;肖顺汉 刊期: 2003- 01

  • 组织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外周血白介素8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织疗法对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观察组织疗法治疗前及治疗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及IL-8水平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77,2.99,P<0.01).结论组织疗法治疗银屑病有效,可能是通过减少IL-8的产生.......

    作者:聂振华;王桂芝;刘成玉 刊期: 2003- 01

  • 花生四烯酸产物对BXSB小鼠狼疮肾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发病与花生四烯酸产物的关系.方法44只BXSB小鼠分4组,经中药治疗1.5月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尿蛋白定量、血清抗核抗体、肾脏内IgG和C3沉积量及肾组织内前列腺素(PGE)、前列环素(6-酮-PGF1α)、血栓素(TXB2)和白三烯(LTC4)的含量.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雄性小鼠尿蛋白定量、血清抗核抗体水平、肾组织内IgG、C3含量均高于治疗组.与此同时,肾组织内LTC4、TXB......

    作者:郑艳红;陈学荣 刊期: 2003- 01

  • 9种中药对马拉色菌分离株的抑菌实验研究

    目的筛选有抑制马拉色菌分离株作用的中药.方法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丹皮、秦皮、射干、陈皮、大黄、姜黄、白鲜皮、地肤子、青蒿9种中药的MIC.结果丹皮MIC0.225g/mL、秦皮MIC0.35g/mL、射下MIC0.35g/mL、陈皮MIC0.5g/mL、大黄MIC0.25g/mL、姜黄MIC0.5g/mL、白鲜皮MIC0.5g/mL、地肤子MIC0.5g/mL、青蒿MIC0.225g/mL.结论丹皮、......

    作者:郑晓晖;高进;郑义;许爱娥 刊期: 2003- 01

  • 口服转移因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及某些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口服转移因子(OTF)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OTF对38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用分子生物学中原位杂交的实验方法对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OTF能明显改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炎症,总有效率为60.52%,相关细胞因子在治疗后皮损中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调.......

    作者:王玉英;刘振祥;张迎;张春雷;沈力;陈学荣 刊期: 2003- 01

  • 白癜风患者血浆和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的测定

    目的了解白癜风患者血浆和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ET-1)水平,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30例白癜风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ET-1水平进行测定,以及对20例稳定期白癜风白斑部位和对侧部位非白斑的皮肤组织液中ET-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患者白斑部位皮肤组织液ET-1值明显低于非白斑部位(P<0.01);白癜风患者血浆ET-1水平与正常人群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白癜风色素......

    作者:管晓春;何颖红;崔璐玲;陈峻;曾志良;郑义 刊期: 2003- 01

  • 中药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治疗

    目的探讨治疗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有效、可长期服用的方法.方法将29例经C13尿素呼吸试验证实有Hp感染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抗组胺药组(治疗组)和单纯抗组胺药组(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辨证分为两型:湿热蕴阻、气滞血瘀型和寒湿内阻、脾胃气虚型.以中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组方用药,方中加入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Hp感染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等.结果治疗组17例慢性荨......

    作者:宋佩华;白彦萍 刊期: 200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