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治结果.方法对32例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依据其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药物针对性治疗.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能有效改善.结论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均因外用激素制荆不当所致,以温和的非激素类外用制剂保护性对症治疗为主的方法,均能有效改善皮损,使阴囊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刘俐伶;麻继臣;马玉昕;崔东斌;符青梅 刊期: 2008- 01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器疱疹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确诊为生殖器疱疹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药阿昔洛韦综合治疗,共1~3个疗程,停药半年后判断疗效,并与32例用阿昔洛韦、转移因子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2%.对照组有效率7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生殖器疱疹能增加疗效,避免停药后复发,疗效显著.......
作者:张彦敏 刊期: 2008- 01
-
祛疣洗剂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祛疣洗剂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祛疣洗剂及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各30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祛疣洗荆治疗前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的Ki-67表达及表皮bax、bcl-2的表达,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治疗前后表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3.33%、93.33%,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47.67%、80.00%,差异无显著性(P......
作者:李英;朱黎明;王炎;孙兆圣;朱凤 刊期: 2008- 01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药物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和药物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银屑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和正常人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结果患者组血浆中内毒素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经治疗皮损明显消退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也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所产生的内毒素可能与银屑病发病存在相关性.......
作者:韩静倩;徐丽敏 刊期: 2008- 01
-
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阴道上皮和豚鼠耳部皮肤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观察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上皮细胞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复方环磷腺苷乳膏能明显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使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耳部皮肤厚度显著减少.结论复方环磷腺苷乳膏治疗银屑病可能有效.......
作者:谢勇 刊期: 2008- 01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在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在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蛋白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青少年组(X2=15.48,P=0.001);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0.697±0.204,青少......
作者:钟连生;刘彦群;魏志平;李凤朝 刊期: 2008- 01
-
变应性亚败血症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周身起粉红色风团、红斑,痒10d伴发热、肌肉关节疼痛4d,于2007年6月7日住我科病房.患者入院前10d无诱因周身散在起粉红色风团、红斑,微痒伴咽痛,皮疹此起彼消,当时未予诊治.......
作者:张晶;刘岩;刘蕤 刊期: 2008- 01
-
活血化瘀法治愈Fox-Fordyce病1例报告
报告1例Fox-Fordyce病.患者女,37岁,因腋窝、乳晕、外阴瘙瘁性丘疹10年余而就诊.皮肤科检查可见双侧腋窝、乳晕、外阴对称性多发米粒至绿豆大毛囊性圆形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符合Fox-Fordyce病.本例患者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随访3个月无复发.......
作者:刘晖;莫衍石;王立阳 刊期: 2008- 01
-
申报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介绍了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的申报现状,从中药新药立题、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面提出了目前申报资料中存在的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作者:韩玲;程龙 刊期: 2008- 01
-
中药对皮肤光老化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皮肤光老化是指皮肤衰老过程中光损害的积累,即除了自然衰老外,紫外线辐射所造成的损伤.皮肤光老化不仅能够影响皮肤美容,而且可以并发多种皮肤病并与皮肤肿瘤相关联,因此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经过国内外多年研究,中药对于皮肤光老化的防治作用是肯定和卓有成效的.为此,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中药对皮肤光老化的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陈绍斐;马丽俐 刊期: 2008- 01
动态资讯
- 1 新生儿红斑狼疮13例
- 2 限局性慢性湿疹的四种疗法观察
- 3 丹参酮胶囊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患者血清IL-8、TNF-α和皮脂分泌的影响
- 4 扶正清热解毒法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28例
- 5 甲板磨削术辅助长脉宽激光对甲真菌病患者近期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复发率的影响
- 6 消痤颗粒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7 结节性硬化症1例
- 8 痕结合90锶放射治疗耳部瘢痕疙瘩42例观察
- 9 痤疮伴颜面皮肤敏感55例血清总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及中药治疗分析
- 10 纤维性丘疹
- 11 张怀亮治疗淤积性皮炎中药协定处方应用经验
- 12 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30例临床疗效观察
- 13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银屑病皮损VEGF、bF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水平的影响
- 14 生物共振技术在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
- 15 假性黑棘皮病1例
- 16 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 17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18 观察七味解毒活血膏在寻常型天疱疮治疗中的运用
-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泛发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 20 20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