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肥大细胞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
肥大细胞是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炎症的重要枢纽,能起始或扩大炎症反应,参与多种疾病的炎症进程,而且它在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恒定方面也有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先天免疫和获得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重要的调节细胞.......
作者:吴景良;张理涛 刊期: 2008- 01
-
黄褐斑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疾病,常对称发生于曝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美容.目前,对于它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尚存在很多争议;临床上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有关黄褐斑组织病理学文章加以分析、归纳,对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黄褐斑的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韩长元;宋为民 刊期: 2008- 01
-
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培养情况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的培养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782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782例患者中,有174例培养出解脲脲原体,占22.3%.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耐药性较强的是: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司帕沙星.结论对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对解脲脲原体感染者首选美满霉素、强力霉素......
作者:郭晓莉;谢祥红;张翠莉 刊期: 2008- 01
-
尤力青联合洁尔阴治疗女性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性传播疾病,常表现为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的表皮瘤样增生.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容易复发,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作者:王静云 刊期: 2008- 01
-
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包皮环切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男性尖锐湿疣(CA)患者,尤其合并包皮过长者,单纯激光手术容易复发.为了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室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对86例包皮过长合并尖锐湿疣患者,分别采用激光烧灼联合二氧化碳(CO2)激光包皮环切和仅行激光烧灼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作谨;宋维芳;张添龙 刊期: 2008- 01
-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10水平的研究
目的了解复发性生殖嚣疱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3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2、IL-10水平.结果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IL-10明显高于对照(P<0.01).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可能与本病反复发作以及发生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任小丽;杨志波;陈晋广 刊期: 2008- 01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
我院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尖锐湿疣(CA),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尖锐湿疣患者来源于门诊,入选标准为①具有典型尖锐湿疣的皮损,醋酸白试验阳性;②年龄16~58岁;③按规定完成疗程并坚持随访3个月;④均为初发者,皮损位于外生殖器及肛周.按照上述标准人选病例261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8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病程14~69d,平......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08- 01
-
不同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复发率高的特点,笔者自2006年1月-2007年4月,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尖锐湿疣,并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慧 刊期: 2008- 01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淋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淋球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别采用PCR法及涂片(Smear)法染色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201例中PCR法、Smear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35%、5.97%,PCR法明显高于Smear法(P<0.05).结论PCR法检测淋球菌优于涂片法,并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等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
作者:陈暖;彭学宏;李粉莲 刊期: 2008- 01
-
中医皮肤性病学发展史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从整体出发、重视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观,不仅疗效独特而且自成体系.......
作者:徐丽敏 刊期: 2008- 01
动态资讯
- 1 润肤止痒洗剂治疗特应性皮炎57例临床观察
- 2 杭州市6320例性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3 用温病理论浅析手足口病
- 4 酒渣鼻的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进展
- 5 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测
- 6 消风胶囊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7 中药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HaCa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 8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 9 喜炎平联合泛昔洛韦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 10 艾儒棣教授“漏芦猪蹄汤”淋洗治疗阴证皮肤溃疡探讨
- 11 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举隅
- 12 调Q激光祛纹身的回顾性研究
- 13 白消一号方作用于黑素瘤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模型中黑素小体转运的观察
- 14 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 15 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联合微波治疗妊娠尖锐湿疣保胎者的临床分析
- 16 白草清肺饮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 17 虎贯煎外洗联合电离子术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 18 带状疱疹初期疼痛与皮损受累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 19 中西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5例临床观察
- 20 0.1%甲氨喋呤尿素可的松霜治疗静止期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