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07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380/R

邮发代号: 6-17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0709
  • 国内刊号:12-138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第1期文章
  • 42例皮片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的护理

    游离皮片移植术是将供区皮片移植到受区,使其重新建立血液循环而存活的一种整形外科技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是修复创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10月-2012年9月共收治42例皮片移植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现在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武霞 刊期: 2013- 01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84例,西药组(对照组)82例.西药组给予口服甲硝唑片,维生素B6片,外涂盐酸环丙沙星乳膏,0.025%维A酸乳膏;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并配合刮痧治疗4周,观察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87.8%,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

    作者:陈淑珍 刊期: 2013- 01

  •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1年7月期间住院的10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3例出现典型皮损;36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92例患儿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有49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6例经抗生素治疗均痊愈.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早期采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

    作者:陈丽莉;吴景良;徐西红 刊期: 2013- 01

  • siRNA干扰CLEC2B基因沉默对黑素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诱导淋巴细胞中CLEC2B(C-typelectindomainfamily2,memberB)基因沉默后,其淋巴细胞上清液对黑素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揭示CLEC2B基因参与白癜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用Jurkat淋巴瘤细胞及B16黑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淋巴细胞CLEC2BmRNA的表达,MTT......

    作者:张峻岭;柳君如;徐士福;程琳;ZHOU Youwen 刊期: 2013- 01

  • 丹参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丹参制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1.9)、EMbase(1984-2011.9)、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1年第4期)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79-2011.9),同时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

    作者:耿琳;王婕;李欣;范斌;王一飞;李斌 刊期: 2013- 01

  • 1例羊毛状发家系脂肪酶H基因检测

    目的对1例散发羊毛状发家系进行G蛋白偶联受体(purinergicreceptorP2Y,Gprotein-coupled5,P2RY5)和脂肪酶H(lipase-H,LIPH)基因检测,以明确其致病机制.方法收集患者的毛发和外周静脉血液,及家系中3例正常人和100例非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

    作者:马俊红;王昕;肖生祥 刊期: 2013- 01

  • 七白膏对中波紫外线诱导豚鼠色素沉着模型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经方七白膏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诱导的色素沉着豚鼠模型的影响.方法紫外线光疗仪诱导建立色素沉着豚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豚鼠背部色素沉着区域分为七白膏组、2%氢醌乳膏组、白术单体组和单基质乳膏组4个相离的区域,分别外涂药膏于相应的皮损区.外用药物治疗4周后,对各组皮肤进行黑色素指数、黑素颗粒、黑素细胞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外用七白膏可显著......

    作者:任金平;王平;王媚;倪亚杰 刊期: 2013- 01

  • 九种植物提取物对鼠永生化黑素细胞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目的检测枸杞多糖、银杏叶提取物、山茶花提取物、蒺藜提取物、天麻提取物、槲皮素、白藜芦醇、茶多酚、人参皂苷rg2对鼠永生化黑素细胞(B10BR)抗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保护作用,并且检测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过氧化氢损伤模型,分别设空白对照组、H2O2组、药物预处理+H2O2组.MTT法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多巴氧化法测酪氨酸酶活性.结果H2O2......

    作者:张春艳;王遂泉;吴辛刚;欧阳杰;林福全;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13- 01

  • Bloom综合征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岁,因面部起疹1年,于2012年4月10日就诊.1年前患者面颊出现2个淡红斑,小片状,约拇指盖大小,似对称,边界不清,未曾消退并逐渐扩大,现为对称性似蝴蝶状红斑,上有毛细血管扩张,日晒后加重,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格检查:不能行走,仅能站立2~3s,尚不能说话,身高较同龄儿低,见图1.皮肤科查体:面颊对称性蝴蝶状红斑,其上有毛细血管扩张,见图2.父母否认近亲结婚.足月顺产.智力较同......

    作者:任发亮;常宝珠;陈旭;黄丹;郑云鹏;顾恒 刊期: 2013- 01

  • 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报告

    1临床资科患者,男,56岁,以面部肿物20年于2007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年前,下颌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多、增大,并呈结节状,逐渐扩展至上颌部.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胶样粟丘疹,未寻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上、下颌及口角外侧见玉米粒至蚕豆大小、淡红色结节,质软,部分皮疹融合成片,见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

    作者:王学军;李铁男 刊期: 2013- 01